巴黎,索邦,和那些趟过时间长河的校友们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又是一年开学季。从四月学校申请到六月毕业,再到这周正式进入新学年,不断收到师弟师妹的信息,询问我有关专业、学校、课程和选择导师的问题。随着每条回复的敲击发送,似乎已被时间模糊了的岁月剪影,逐渐清晰。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日的片段也如捅动的蜂窝,飞涌而出。因此,萌生了构思这样一个新文学鉴赏系列的想法:《巴黎,索邦,和那些趟过时间长河的校友们》,致敬那些深深影响过我,并会一直影响着我的索邦文学校友。当然,还有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巴黎是海明威笔下 “流动的盛宴”,也是德国哲学家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口中 “十九世纪的首都”。如今,那些曾经属于巴黎的黄金时代或许早已流逝,但每每再读这些文字,仍然感到无比亲切、熟悉。和每一个钟情巴黎内在浪漫的游子一样,少年时,为了一睹昔日文学艺术之都的风采,为了追溯历史长河中她的辉煌时刻,只身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期待着和每一个新鲜有趣的灵魂碰撞。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再到工作一年后收到本校offer,索邦与我的生命紧紧交织了十年有余。坐在中庭院子里的维克多·雨果(雕像)见过我还带着高中生青涩稚气的面庞;我也曾在装裱着精美油画,却没有桌子的黎塞留阶梯教室 (Amphi Richelieu) 里一整天卡着腿、抱着电脑听课码字;索邦门前小广场的喷泉边和距学校仅两步路的卢森堡公园里,还有我和同学们书生意气、畅谈理想的身影;连接塞纳河右岸和左岸的僻静小巷中,不知昔日我往返于卢浮宫和拉丁区打工、上学的匆匆脚步,是否已被巴黎温柔的绵绵细雨冲刷……

无论母语或非母语,无论语言的掌握程度,文学评论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基础教育侧重文体、风格、修辞、情节等方面的分析及运用。高等教育则注重参考不同文学理论与语言学知识,对文本的文学技巧和语言使用做出新诠释的同时,也对哲学、审美、历史三个文学意蕴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文学评论不仅基于语言科学,更基于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美学等上层建筑 “合力” 的浸润。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海外出生的华裔子女,多元意识形态的碰撞塑造着独一无二的我们。当我们用不同语言流利地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时,对其评价赏析也必然离不开流淌在我们血液里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些华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深信我们的视角是多面的、独特的、珍贵的。在新学年开学之际,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作为索邦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我想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回味索邦法语文学的流金岁月。当然,还处于学生时代的同学们如果能从我的这些小小思考中收获一点灵感,汲取一些信息,应用在阅读、写作,量化在作业、考试成绩中,那也是我的荣幸。

感谢您的持续关注。新系列,我们继续同行!敬请期待!

image1

(照片摄于2016年1月4日 © All rights reserved)

© September 1, 2022 Charlène (原创文章 版权属于作者)